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常用来象征祥瑞。汉画像常与西王母一同出席。栖息在青丘山,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吃了它的肉,不会中蛊毒。
《瑞应图谱》中描述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
此外,九尾狐传说也流传到了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相传狐狸尾巴聚灵气,灵足,尾一分为二,终至九尾。九尾狐有不死之身,且会喷火。武王伐纣,九尾狐化身妲己,做了许多坏事让商纣王失去了江山。民间传说九尾狐会化身各种人物以媚惑欺骗。
后期被妖化。
《孝经援神契》曰:「神灵滋液,百珍宝用,狐九尾。」 《山海经》曰:「四足九尾,出青丘之国。音如婴儿,食不蛊。」郭璞曰:「太平则出,啖其肉不逢妖邪。或曰『蛊毒』。」 《白虎通》曰:「九妃得子孙繁昌则至。于尾者,明后当盛也。」 《汲冡周书》:「伯杼子往于东海,至于三寿,得一狐九尾。」 《田俅子》曰:「殷汤为天子,白狐九尾。」 陈思王《表》曰:「植于鄄城北十里道傍草中见异兽,如狐而大,马辄惊不行。司马丁升常从孙鹄观之,见众狐数千在前后。有一大狐,长七尺,赤紫色。见人视之,举头树尾。尾甚长大,然后知其九尾也。」 孙氏《瑞应图》曰:「先法修明,三才得所,见九尾狐至。」
南山经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大荒东经 有青丘(青邱)之国,有狐九尾
海外东经 青丘國在其北,其人食五穀,衣絲帛。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青丘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髑髅而戴之。
九尾狐,文王得之,东夷归焉。 汉章帝元和中,九尾狐见郡国。 魏文帝黄初元年十一月甲午,九尾狐见鄄城,又见谯。
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有白狐九尾造禹。涂山人歌曰:「白狐绥绥,九尾庞庞。成子家室,乃都攸昌。」禹遂娶之,谓之女峤。
九百〇九卷 趙曄《吳越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途山,恐時暮失嗣,曰:「吾之娶也,必有應矣。」已,乃有白衡橦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王證也。」於是途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彼昌。」禹乃娶途山女。 郭璞《九尾狐贊》曰:青丘奇獸,九尾之狐。有道祥見,出則銜書。作瑞於周,以標靈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