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狐文化特辑【二十】狐与火的文化联系


转自知乎专栏:神州幻梦


在古代志怪文艺作品及民间传说中,我们偶尔能看见故事中的狐妖有使用某种具体表现形式为火焰的法术手段的描写。

狐妖作祟时会以纵火为手段,施展遁法时会化作火光,甚至还衍生出了「狐火」的概念,这是在其他类型的妖怪身上都十分罕见的情况。

那么,狐的文化形象为什么会和火有我们所见的这种联系呢?为了消除这个疑惑,笔者便试着来考查一下狐的文化形象中与火相关的文化联系之来历。

首先是狐纵火。

从笔者目前所搜集到的材料来看,狐妖或狐魅以火作祟的描述,最早见于西晋。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管辂传》
輅在田舍,嘗候遠鄰,主人患數失火。輅卜,教使明日於南陌上伺,當有一角巾諸生,駕黑牛故車,必引留,為設賔主,此能消之。即從輅戒。諸生有急求去,不聽,遂留當宿,意大不安,以為圖己。主人罷入,生乃把刀出門,倚兩薪積閒,側立假寐。欻有一小物直來過前,如獸,手中持火,以口吹之。生驚,舉刀斫,正斷要,視之則狐。自此主人不復有災。

大约是由此开始,在古代,狐被视作吹火、纵火之兽。有关狐妖纵火的传说亦开始流传了起来。

纵观狐妖纵火之动机,有些是莫名其妙的,如上引一例,有些则是明确地是为了报复,如《阅微草堂笔记·狐纵火》和《小豆棚·小莲》。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狐火》
芮庶子鐵崖,宅中一樓,有狐居其上。……相安已久。後鬻宅於李學士廉衣,廉衣素不信妖妄,……時方修築,因並毀其樓,使無可據,亦無他異。迢甫落成,突然烈燄四起,頃刻無寸椽。而鄰屋苫草,無一莖被癎。皆曰狐所為。……
清·曾衍東《小豆棚·小蓮》
滕縣之沙溝營李姓,有舊樓為狐所憑,人遂絕跡。樓上窗常自開合,往往見有老翁少婦依檻嬉眺。……李姓有子名裕,新庠生,夜起見男女二三人哭而過,皆白衣衰絰,最後一女若回臉見生者。李視之,姣美無比,乃頻頻轉顧而去。李曰:「此樓上狐也……」……李求歡,女曰:「堂殯未七,不敢遵命。」李強之,女不能支,遂合就焉。李問女名,曰:「小蓮,行四。」……忽窗外低喚曰:「四姑,大爺爺自山西來。」李問女為誰,女曰:「我伯父也,最凶悍者。……知大姊以我許汝,恚怒非類,今計欲害汝家,宜速歸,舉家避之,否將不利焉。」……是日,李家火,撲滅,其內室衣筮中又火。一日數次,所有衣服器皿蕩然灰燼,食物中雜以穢惡,擾亂不堪。自此家無寧貼,遂僦他居。……

值得注意的是,《管辂传》中的狐魅只是手持火炬欲纵火,纵火似乎并不是其本身就有的能力,但在上引清代两例中,火焰和狐妖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前者似乎成为了后者的神通之一,随其心而发。

其次是狐妖化火。

狐不止被认为有纵火的能力,甚至还被认为其本身就是一团火。

宋《太平廣記·陳斐》載,主角陳斐放千年狐伯裘後,「忽然有光赤如電,從戶出」。
清·纪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載:「見火光一道如赤練,自西南飛來。突墜於地,乃一狐。蒼白色,被創流血,臥而喘息。……復努力躍起,化火光投東北去。」

如此描写还有许多,都是说狐妖施展遁法时呈火光状,如闪电、流星。

另外,在唐代的小说中,有所谓「天狐别行法」,是道士仿「九尾天狐」之术而创。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下》:「道術中有天狐別行法,言天狐九尾,金色,役於日月宮,有符有醮日,可洞達陰陽。」

从其名来判断,这或许是遁法的一种,所以其表现形式可能也是如火光流星状。

第三是「狐火」。

在上述「狐纵火」部分所引之例文中,所讲的都是没有直接描写狐妖纵火的例子,不太好判断其火焰的性质,所以只能从行为上判断纵火是狐妖作祟报复的手段之一。

但也有描写狐妖直接释放的火焰的例子。这种火焰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唤作「狐火」。

清·醉月山人《狐狸緣全集》第十六回 法台上呂祖勸妖狐 半虛空真人鬥道法(節錄)
惟有玉面狐冷笑……运动丹田的三昧真火,向四面喷去,飞剑俱不能近……玉面狐趁着那野火烧广之势,又把樱桃小口一张,吐出那月下炼成的一粒金丹,随着那三昧真火,一齐喷去,要伤吕祖。……仙家法术果然奇妙,展眼之间,半空中波浪滔天,竟把那些狐火妖丹俱都扑灭。

狐火自狐妖的丹田而发,狐妖所吐之金丹还能加强其威力,可惜终不敌仙人从天上银河引来的水。但已能说明吐火是狐妖的神通之一。

在一些诗词中,我们也能看见「狐火」的相关描述,说这种火焰在雨中也会燃烧。

明·陳鳴鶴《拜黃勉齋墓》節錄:「石馬嘶風林下臥,野狐吹火雨中燃。」

狐火的说法,在中国虽然是有,但其在日本似乎更为流行。

在日本,关于狐火的传说多不胜数,日本郷土研究家・更科公護总结过狐火的特徵。

  • 在没有火的地方,一系列或似火炬或似灯笼的火焰连续出现,忽明忽灭。行列中会有十朵乃至数百朵,数量会随着每次明灭而逐渐增加。在长野县曾有这样的传说。
  • 火线的长度有说约四公里,又或约五百至六百米。
  • 火的颜色多是或红或橙,其中又带一缕青色。
  • 一度熄灭了的火焰会突然在别处再度燃起,即使去寻找其正体也肯定会在该途中消失。
  • 出现的时期大概是从春季到秋季,潮湿炎热的夏天更是特别多,狐火往往随着天气变化而出没。
  • 出现的场所,在富山県砺波市附近的说法是在没有道路的山腹中等人迹罕至的地方;石川県鳳至郡門前町附近流传下来的说法是会反而会追随着人而动;出雲国(現・島根県)有触碰到狐火的话便会被高热伤害,甚至会引起诅咒的传说。
  • 有说和「鬼火」没有太大差别,但一般视二者不是同一概念。另外,狐火也有被称作「磷火」的情况。

另外,日本各地区对于狐火还有些不同的说法。

  1. 传说昼夜交接之时,便会出现火灾成精的狐狸妖怪所施展的妖术(未知其所本为何),亦即狐火。
  2. 据说狐火在狐妖处于狐狸形态时,从尾巴发出;处于人类形态时,从指尖释出。
  3. 据《北越雪譜》记载,狐火是从狐狸的嘴部发出,仔细看还是狐狸呼出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而成。
  4. 《想出著聞奇録》记载说狐火是狐狸叼着马骨所发。《本朝食鑑》中也有马骨之说,也有说是狐用人的头盖骨的。《信州百物語》也持人头盖骨之说。美浓国当地说是点燃马的趾甲所发。
  5. 在晚上看见狐火的人,很可能走着走着就迷路,或是丢失东西,甚至变成狐狸。
  6. 在山形県的出羽地区和秋田県,狐火被称为「狐松明」,即狐火炬,是因为狐的嫁人而亮起的-火炬,被视为美好事物发生的先兆。
  7. 日本《諸国里人談》中写道,元禄年间(1688-1704)初期,有漁人用网捕捉到了狐火,在网里面的是一种传说为狐狸所持有的宝珠,被唤作「狐火玉」,其在日间晦暗而夜间发亮,因而被视为类似夜明珠的重宝。

如此说法还有许多,由此可见狐火之说在日本地区的发展确实是比在中国地区要显得好上不止一筹。

下列是笔者在维基百科找到的一个日本地区较为有名且具代表性的狐火传说。只是粗略翻译了一下,相关的考察工作一点都没做。

  • 王子稲荷の狐火

东京北区王子地区的「王子稲荷」作为稻荷神的首领而被世人熟知,该处同时也是狐火传说的著名地点。

传说在江户时代,每逢除夕之夜,来自关东各地的狐狸会在此处附近的一棵大针木树下聚集,穿着盛装,为求官位而前往参拜王子稲荷神社。其时无数狐火以行列模式遊行,殊为壮观。附近的农纵会数狐火之数来占卜来年的吉凶。

时至今日,当地于每年的除夕夜也会举行名为「王子狐的行列」(「王子狐の行列」)的活动。

歌川広重《名所江戸百景》「王子装束ゑの木大晦日の狐火」(局部)

试考狐与火相关的说法来源

在中国地区的宋、明、清代的志怪小说里,以及日本地区长久以来流行的各种民间传说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狐与火的紧密联系。

不过,虽然日本也有狐火之说,但也未必是和中国的狐火之说有关系,日本的狐火之说也有可能是其原生文化。那为什么要提到日本狐火传说呢?因为即使笔者没有做过详细的研究考据,也知道古代日本深受唐宋时期的中国的文化影响。

古代中国的不少文化也是由此传到日本,并在日本保留了下来。具体且明显的例子众所周知,如茶道,书法等等便不必多说。此处应举个与狐文化比较密切的例子——殷商妲己为九尾狐之说。

康和三年(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狐媚記》:「殷之妲己為九尾狐。」

此说起码在北宋末年便已传到日本,然后衍生出日本独有的玉藻前传说。尽管这些源自中国的文化流传到日本之后,不多不少都会产生一些变异或衍生出其他说法,但起码也能说明日本古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中国。

如此类推,虽然笔者没有确实的佐证,但以上情况也给笔者提供了思路。日本的狐火之说有一定的可能性是来自中国,只是由于两地的文化交流在元明之际趋少,所以由中国传到日本的文化,如狐火之说等,便开始本土化,在日本演化出独特的模样,最终成为日本独有的文化传说。

那么,关于这种直接將狐和火联系在一起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呢?

按理来说,应该是西晋时期的《管辂传》,但其中的狐与火的关系也并没有那么密切,起码该狐纵火还需靠火把而非自身的神通。

要说真正将火焰的元素融入狐妖的形象当中,在笔者目前能找到的相关材料中,最早的说法来自唐代的《酉阳杂俎》。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下》雲:「舊說野狐名紫狐,夜擊尾火出。將為怪,必戴髑髏拜北斗,髑髏不墜,則化為人矣。」

此处具体将「狐尾」和「火」两个物象融汇在了一起,火成为了狐妖形象中的一个特徵。这种描述于后世志怪故事传说中也出现过。

宋《太平廣記·何讓之》載:「遂見一狐跳出,尾有火焰如流星。」此故事說是出自晉《搜神記》,但筆者沒找到。
明·李昌祺《剪燈馀話·胡媚娘傳》:「擊尾出火以作祟,聽冰渡水而致疑。」

然而,或许是因为材料缺失,笔者找不到《酉阳杂俎》中所载的「旧说」所本为何。所以便试着从另一个方向着手,对狐与火产生联系的契机进行考查。

宋·沈該《易小傳》卷六下《【離下坎上】既濟【坎宮三世】》
取狐為象 離為火 狐 火畜也 初其尾也 處離之始 欲進也

关于狐和火的联系,以上是宋代易学中的一个说法,但由于笔者找不到其句读注释版本,所以便只能凭自己的猜测断句和理解。这可能说狐是火属性的生物。

不过前代一直以来都是狐属土之说较为多见,狐属火之说目前笔者仅见上引一例,未必可取,但也姑且录之以待后观。

唐·张读《宣室志》卷八载,雁门衙门将林景玄猎于高岗,逐兔至一墓穴,闻墓中有语:「吾命属土也,克土者木,日次于乙,辰居卯,二木俱王,吾其死乎!」,又曰:「有自东而来者,我将不免。」(林景玄)毁其穴,见素衣白髯老翁,化为老狐,景玄射之而毙。

在笔者所搜罗到的材料中,狐与火真正的第一次同台登场,其实是在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一文中。简单而言,其文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内容。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欲壮大反秦声势,鼓动众人起事,乃丹书帛上:「陈胜王」,置鱼腹中,再令人买而剖食,得丹书;又令人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在此段故事中,出现了三个物象,「狐鸣」、「鱼书」、「篝火」。后以「狐鸣鱼书」比喻起事者欲鼓动群众所使用的手段,亦作「狐鸣篝中」、「狐鸣篝火」,或省作「狐火」。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如狐鳴魚書之類,至詐為吉兆以動眾。」
清·鄒容《革命軍》第一章:「此自秦以來,所以狐鳴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誅,魏氏當塗,黠盜奸雄,覬覦神器者,史不絶書。」
晚清民国·黃葆楨《楊哲商烈士悼歌》:「軍儲潛遣五丁運,狐鳴篝火期相從。」
晚清民国·長輿《論萊陽民變事》:「使萊民衣食無缺,含哺鼓腹,則雖有狐火之詭謀,蘇張之辯舌,寧能使安土樂俗之民,捐棄其身家妻子而從之赴死哉!」

由于此典故出自陈胜吴广起义,在性质上属于农民起义,陈吴二人又是「假托鬼神乃可興起」,透过装神弄鬼的手段来「威众」。而这种手段在后世许多农民起义中又是十分常见的,所以后世文人在诗词中化用这些物象时也往往会以此来指代当时发生或发生过的农民起义。

尤其是其中打着邪教旗号起义的,正人会称其领头人为「妖人」,其用来蛊惑民众的言语为「妖言」,其掀起的歪风为「妖风」。如明代弘治、嘉靖年间的「玄狐教」、万历、天启年间的「闻香教」,都被称为「妖人」、「妖师」。

大概便是自陈吴二人之事起,在后世人眼中,「狐」和「火」联合在一起便会给人负面的印象。「狐」与「火」的配搭的妖性大概也由此而来,由此又衍生出狐魅狐妖以纵火为手段的作祟传说。

只可惜笔者已经找不到能佐证「狐鸣篝火」、「狐魅纵火」及「狐火」这三者之间是如笔者上述所推测般的演变关系的材料。因此,本篇文章的论述还是有很大的缺漏,以上内容不少都是出自笔者的个人臆测及推断。所以也希望有读者大佬能帮忙补充一下。

后世以「狐火」暗喻农民起义的用例

这种用法多见于明清之世。

明末·陳子龍《紫玉歌》之一,節選:「豔女上殿日月昏,魚燈狐火紛相邐。」

「狐火」暗喻农民起义,「鱼灯」大概是暗喻海宼侵掠,此二句似乎在讽刺朝堂昏暗,不顾世间之乱。

明末·陳子龍《紫玉歌》之二,節選:「今來泉下伴狐火,玉釵煙冷嬌不鎖。」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但整体上的语气似乎是在哀叹,这里说的「狐火」,不知是对应着争夺天下失败的李顺政权,抑或只是用狐火同鬼火的意思,表明自己有殉国的意思?

明末·侯方域《聞亂八首》之三
傳說西來信,倉皇未可支。
魚書城市見,狐火野村吹。
酒廢腐儒策,俗貪群盜時。
天高垂聽否,鴻雁亦來思。

這裡一并用上「鱼书」和「狐火」,应该是在描述明末社会上掀起的邪教农民起义的情况,具体意思不明。

清初·侯方域《聞警四首》之二
豈容天塹地,戎馬卻秋郊。
狐火吹三輔,烏飛黯二崤。
律應驕左次,略或慎前茅。
勉矣黃河曲,馮夷助斷蛟。

此诗作于顺治五年。是年,山东、河南、陕西交界地,起义反清武装蜂起。「狐火」暗喻农民起义,「三辅」泛指关中地区。

《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下清政府档案载,吴景道、李若琛塘报:顺治五年十至十一月,灵宝、卢氏县境内,张进泽、杜见川等农民发动起义,称历正年号,以灵宝松圪塔寨为据点,转战于陕、豫之间与河南灵宝、卢氏一带。河南巡抚吴景道,纠集河南总兵高第、河北总兵孔希贵派兵镇压之。

清《清詩別裁集》載徐乾學《北征》節錄:「萬井驚狐火,千村散馬群。」
清《范忠貞集》卷八有詩雲:「黃雲壓日閃旌旗,狐火俄驚羽檄馳。」
清·光緒·丘逢甲《東山酒樓放歌》:「隴頭飛鳥入妖夢,夜半鳴狐思火篝。」

以上所化用的「狐火」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事实上,在清代的狐妖故事中,许多狐妖都自称来自山西、陕西等华北、西北地区。

在明清时期,上述地区相对南方而言较为贫穷、商业化程度也较低,加上因气候和地理因素而频发的天灾频频侵袭,由此便催生出许多流民和匪帮,因此也经常爆发起义和叛乱。

清代故事中对这些自称来自上述地区的狐的形容也主要是围绕着流离失所、贫穷的特点来塑造,如《聊斋志异·狐谐》、《秋萍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等。

由此看来,在清代,狐妖可能还象徵着这些经常破坏社会和谐,挑战秩序,难以控制的不安定分子。

结语

从陈胜吴广之事开始,狐和火的配搭开始象徵着妖人以妖言惑众,煽动农民起义的情况。这种观念加上两汉时期的狐魅观念,便是得狐与火的组合更具「妖性」,或许由此便引申出狐魅以纵火的手段作祟的传说。

《管辂传》中的记载几近孤例,无法说明《酉阳杂俎》中「旧说……夜击尾火出」的「旧说」为何,因此也不知道狐尾带火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和怎样诞生的。

但不管如何,或许是基于此说,宋明清的狐妖故事中会有狐妖使用火焰神通的描述。或许此说于唐宋之际传入了日本,所以后来成为了日本各地都在流传的著名传说。

时至今日,依然偶尔能在不同作品中的狐妖身上看见「狐火」的元素。这也算是狐妖一类有异于其他妖类的特殊神通了吧。


参考材料

《“边缘”之魅———文化视野中的古代狐精故事解读》

你可能还喜欢 ···

15 个回复

  1. ooo说道:

    hello

  2. Earnestine Nye说道:

    Hello

  3. James Akeroyd说道:

    Hello!

  4. 是的说道:

    狐狸叫

  5. 早川暗子说道:

    所谓复杂观念由简单观念剪切拼接而成就是如此

  6. Y说道:

    只是评论,网站背后的人不一定能看到

  7. MalcolmLow说道:

    Hello. And Bye.

  8. 和而歌说道:

    狐火 妖性

  9. 说道:

    恶魔

  10. 朔风飞扬说道:

    火狐浏览器就是这么来的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