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山怪鸟
举报
作者:逢蕽
2024.11.02
3
184
0

1.
       单狐山北有一山,名叫带山。带山山体青翠,岫岩遍地,山间云烟如帛带环绕,峻秀似一处人间仙境,故而得名。
       徽宗年轻,性轻佻,好奢靡声色,常常怠务朝政,不恤民意但醉心文艺。市井传他是南唐后主李煜托生,鹤骨风流,意度天成甚至胜过李煜本人。自他继位以来,天下奇巧匠人,文武群臣皆献珍琼美玉,企图一展雕工,得到帝王赏识嘉奖。
       徽宗从不拒绝这些“美意”,一时间献宝媚上,蔚然成风。此后世间美玉千千万,半数进了皇家院。
       然而世间玉石取之有尽,临近王畿之地的很快就所剩无几,许多商人从中牟利,捞到了油水便欲求不满,纷纷在远地私自开矿。
       带山临北疆,属叶轮县,本为遐方绝域,人烟甚少,虽翡翠极多,却丝毫不受其扰,有人甚为奇怪。究其原因,开山挖矿有求于天地,必要事先恤民做法,以求开采时风调雨顺,还要冲苗开塘,确认山上玉质,只有质地温润,水足色满的矿母才能博得帝王青睐。
      《叶轮县志》有记,崇宁三年初夏,带山曾来过一伙山匠。
        领头是位荆州人士,年近不惑,已做了半辈子匠,经验老道,手法娴熟,曾为人勘出不少好矿,仅靠着边角料就发家致富,自己也做起了玉商。这些年更是行事高调,每次出手都能拿出震惊业界的好料,价格直炒的人眼红,有不少人专业跟随捡漏。
       带山翠色外染,矿脉往往易寻。人一多也易遭同行尾随,领头只携四人一骡,沿路采买,向北跋涉三月有余。待入了北山地界,再向北行,林愈荒而草盛。
       距山十里处有炊烟渐起,却看不到房屋。众人奔波多时,欲前去修整,却被一片苞米地拦了路。
       眼前大片苞谷平地而起,层层叠叠,每根都有一人多高,有些被红绳系上,几根连在一起,与周围连片荒草相比,十分突兀。
       队伍停下来,领头在谷地外踱了几步。
       在他记忆中,北山先民确有使用秸秆和粘土防寒的习俗,但此处紧邻单狐,地处山谷,本就夏凉冬暖,气候宜人,再大费周章属实多此一举。
       那只可能是有山贼出没了。
       “进去吧,这里晚上恐怕不安全。”领头斟酌着开口。
       众人将信将疑,纷纷俯身从绳下爬进去。
这片谷地大概从未有人收割清理,地上掉着一层熟透干瘪的苞米,有些已被人踩过,散的七零八落,骡子再踩上去,一片毕毕剥剥的响。
       红绳一直从外延伸进去,在其中行走,时不时便会被挂上。行至深处风吹不透,反着一股闷臭的潮气,很是上头。众山匠捏着鼻子,赶着骡子,往里拱了许久,终于出了谷地。
       百来间房嵌在外面广阔的谷地里,被一圈粗红绳和苞谷围的严丝合缝,内里倒并不算小,农田街巷一眼望不到头,路上还零零星星铺了石子。路边种着不少矮矮的桃树,空气里飘着股轻柔的香气,他们只站在村子周边就断断续续能闻见些,冲淡了恶心的潮臭。
       他们到时已至飧后,不少人点了门口的灯,在井边接水洗碗,看见有外人来,都聚在一起小声讨论。
       有性格大咧的人上前招呼他们,一番交谈后,众人才知道这里便是叶轮县。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的县衙从外表看来也于平常人家别无二致,只不过在门前种了两颗柿子树,展枝蔓叶,与矮小门楼上的爬藤植物相得益彰。白泥砖砌的土地祠里燃着安神香,他们路过时,清冽的香气萦绕鼻间,闻着就令人身心舒畅。
       时间不早,众人拴好骡子,住进一间空房,入夜不久就纷纷睡下了。
       夜半,行二睡的不安稳,听见窗外咕咕嘎嘎的鸟叫,在被窝里翻了又翻,滚了又滚,可窗外那鸟就像叫不累似的,声音沙哑难听,比以往听的乌鸦叫还多两分锐利,也像什么人在笑。
       “啧………这死乌鸦,叫什么叫…”
      “有尿快去,你在这沙沙沙的吵的老子睡不着觉!”
       行四一巴掌瞄上他脑门,把他拍了个精神。他本欲还嘴,却看见头儿咳嗽两声,也翻了身,两人顿时噤声。毕竟,没必要和工资过不去。
       被这么一说,他也来了感觉,抄起短棍就摸出门,四下张望却并未见鸟。那怪叫声也停了。
       他们住的这间本是库房,无人居住,自然也没有茅房。行二扛着棍走进小巷,夜不观色,他随便找间人家就溜进去了。
       院中并未养狗,原本巷子里呜呜的风声也被院墙挡住大半,只剩沉闷的嗡鸣,熟悉的香气在空气中若隐若现,想必这家也点了安神香。
       行二摸进人家茅房去卸了货,正要起身出门,突然又闻一声尖锐的鸦啼,冷不丁在耳边炸开,吓得他一个冷战,墙都没扶稳。
       这扁毛畜牲,怎的无处不在?!
      他欲持棍去打,又怕房主人醒来,没敢出去,在门后细细往外听,过了约莫一柱香,也没有人来的动静,才推门出去。
       对面小窗并未关严,似有些火光流泄出来。他顿时心生好奇,准备过去一看究竟。
       他越走近,那股香味就愈发呛人。行二扶着窗沿向内看,只见房内零散摆着两三个香炉,安神线香在其上缓缓燃烧,余烟袅袅。窗下正对的床上被褥凌乱,却并未见人。
       “哇啊!”
       又一声鸦啼乍起,行二即刻转身,见两条颀长羽尾从檐上掠过,顷刻间没了踪影。
       他心下觉得奇怪,蹑手蹑脚走出小院,风声顿时又大起来。沿路有不少朝外的小窗,他一连看了好几个,房中竟大都无人。他连道邪门,未敢细想,急急忙忙往住所赶。
       村中巷路四通八达,到一处转弯,冷风穿堂。他在四条窄巷口的交汇处暴露无遗,分不清哪条是来时的路,他大概也并没来过这条十字巷。
       他迷路了。
       那股若有若无的香气被风吹散,路口前方似是被什么堵上了。他揉揉眼,定睛一看,是一只足有一人高的鸟怪,它的羽毛乌黑浓密,三个头上的眼睛细长弯曲,鸟喙似人嘴般向后开咧,在夜色中揉到一起,如同布满皱纹的人脸,挂着怪异的笑容,一动不动地凝视他。
       背后寒气直窜头顶,他顾不上找路,掉头就跑,后面的怪鸦腾空一跃,发出之前那样瘆人刺耳的笑声。
       三个鸟头各骂各的,有的哭嚎,有的奸笑,有的让他滚。巨鸟重重落地,迸发一声闷响,周边的房屋都被震得簌簌掉土,随即又是一跃——这鸟是跳着走的。
       行二早就吓破了胆,生怕被那鸟挨上,在巷中一通乱跑,终于误打误撞摸了回去。
       他连忙摇醒门口睡的行三:“外……外面有妖怪……你的刀呢……”
       行三被他摇的有些脑,却见他满头大汗,神情惊恐,样子不似作伪,随即一手甩开他,从怀中行囊里抽了砍刀出门。
       门外什么都没有。
       房主人在他们屋外也点了安神香,熏得他直发困。行三提着刀回来,见行二已经歪在他的毯子上睡着了,自觉去行二分的半张板床上睡了。
       天还没亮,领头就招呼他们起来。行二歪着脖子窝了近两个时辰,起时肩胛酸麻,头痛欲裂,却似不记得昨晚的事,气冲冲揪着行三的领子质问他为什么占了自己的床。
       行三被他问的一怔,皱了眉:“不是你先占我的?”
       叫他这么问回来,行二想到什么,脸色一下就变了,松开手愣在原地想了一会,脑袋还浑着,在自己大腿帮子上一拍:“嗨,三哥儿莫怪,昨晚做梦了,做梦了。”
       行三莫名其妙,看着他欲言又止。头儿已经牵了骡子,说这地方离山太远,早点出发来得安全。
      待他们拾掇利索,天也亮起来。村里起着薄薄一层晨雾,有对年轻夫妻正在一旁打水侃天,看见他们拉着行囊要走,男人热心地来给他们带路。      
      几人沿路攀谈,顺着村东的苞米墙走,少顷便至一小道前。男人站在路口送行,让他们顺着系了粗红绳的路走,自己则回去了。
      尽管听了男人的嘱咐,他们还是迷了好几次才找到正确的路,寻路时还在一条岔路口撞见了往回赶的村民,那人眼底青黑,含胸驼背,该是在此处迷了一晚上。却也难怪,路中绳子粗细不一,很难分辨,一旦入了夜,必定十分难辨正路,是以岔路上也有不少人踩踏,连地上生的杂草都被踩的稀稀松松,与正路别无二致。
         这次出去比上次顺利许多,只用了不到两柱香时间。出口在村北,正对着带山,众人行至山脚,已能在地上寻到些玉砂和碎块,大多疏松多孔,触手轻浮易碎,沁色也不甚明显,并非好料。
         行三微微叹口气,此岂非良矿之山?
         非也,头儿回他,只要见矿便是好事,好矿生得紧簇密实,不会这么轻易被雨水泥浆带下来。
         山北有条山道,台阶本应由青石砌成,不过覆了厚厚一层泥土和青苔,只依稀能从露出的部分看出。众人拉着骡子拾级而上,半道中有树木倒塌,把本就不算宽的山道拦了个正着,不知已有多久无人来过。行三行四两人年轻力壮,取了斧头开路,索幸这些横木都已腐朽,不需几下就碎开了。
       行至山腰,路边山石都晕着青绿,泥土枯叶里也随处可见巴掌大的玉块,却都只有表面染了薄薄一层,若敲开或摔碎,其中只有颜色浅淡的础石。
        业界有顽石隐良玉的说法,但如此玉裹石的奇景,连寻玉多年的头儿都是第一次见。他们在山上忙活一下午,也没找到什么像样的矿脉,却找到一间荒废已久的小木屋。
        太阳落山之际,众人十分泄气,欲在屋中歇下,隔日再寻。领头的一不做二不休,打算再碰碰运气,便去取火折子离了队,行二善识路,拿了斧凿与他去打下手。
        月色如水,清辉映上薄玉,复照林中,两人并未执炬,却也不难视路。
        往山顶走,林木愈发密起来,行至一处荫蔽,忽见树影里似有微光闪烁,领头拨开枯叶,从中捡起了一颗发光的小石,行二照例凿开,却见其内色泽温润,微微发着荧光,表里如一,是颗不错的琇莹山料
       两人大喜过望,向山道深处徐行,又见不少莹玉,且行且寻,拨开层层草木,一路走到一处窄小的山洞。
       洞口一次能通一人,两人一前一后钻进去,洞内盘藤踞蔓,散着不少莹绿的碎玉,山壁上也盈着色,向内走空间便宽广起来,洞顶也并未封严,有缕缕清光泄下,又在壁上辉映,清幽寂静,如虚似幻。
       两人被洞中奇景迷住,痴痴地看着满壁琼琅美玉,不知不觉已走到深处。月光被山石挡住,两人在黑暗中缓过神来,点了火把准备回去找兄弟们休息。
       两人还维持着进来时的顺序,出去时便成了行二在前。两人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说这次肯定也能大赚一笔云云,他把玩着手里的玉,没注意到头儿的声音离他愈发远了。
       出了洞,外面的冷风吹得行二打个寒战,他回头,没见领头的从洞里出来。
       “大哥?”
       他的呼喊在洞中荡了很远,却无人应答。他忽得出了一身冷汗,赶忙钻回去。
       可洞中分明一人也无。
       他突然感到恍惚,刚才的经历就像幻觉,一时间已经记不清自己刚刚与谁走了一路,又是和谁唠了一宿,而手中也分明是再普通不过的石块,哪有什么美玉。
       “呜哇!!!”
       林中忽又传来一声凄厉的啼叫,这声音十分熟悉,分明是在昨夜听过的调子,声音却与他的大哥别无二致。模糊的记忆纷纷涌现心头,他被一种莫名的恐惧笼罩,再顾不上任何,连背篓和砍刀都丢下去,飞奔去其他人歇脚的地方。
       出了林子,那瘆人的鸟啼愈发近了,他远远向小木屋的方向望去,却只见地上寥寥几块腐碎木板,莽草已有半人高,四下也不见弟兄和骡子的影子。
       他不知道这山上有什么东西夺了他的魂,迷了他的心,一路诱着他们自投罗网。只是出于本能急忙找到那条狭窄的山道,头也不回地跑向山下。
       下到半山腰,他脚下不知被什么东西一绊,一头栽进路旁的草丛中,小腿被划破了皮,他也无心多管,正要起身就跑,却见那只通体漆黑的巨型怪鸟正站在他前方,看着他狞笑。
       行二被吓得狠了,不惧反怒,抱起脚下的石头就朝它砸过去,那鸟被砸了肩膀,惊叫一声后退几步,石头重重落地,摔作两半,内里在月光下竟流光溢彩,翠色染春。
       那鸟又抬脚欲前,似要把石块抢走。行二见了那块石头,眼前忽然一亮,抱起便跑,只听身后爪声不断,却未跟他到山脚。
       夜深下去,他不知疲倦地奔回那片苞米地,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条进去的路口。本就许久未进滴水,又遇上连夜奔波,他终于撑不住,倒在地上沉沉睡去。
       隔日清晨,有村民外出采买,把行二捡了回去静养。他在县衙旁的小屋里住下,连日发起高烧,整个人都恹恹无神,香一灭便吵嚷着要回山上去,有好几次偷跑出去,又被苞谷墙拦下,喃喃说着“鸟……山”这一类模糊不清的话。不知何时石头被人拿走,他也并未反应过来。
       那块奇石终是被辗转献进徽宗之手,彼时它已由最顶级的匠人取巧雕作“碧树琼庭”玺,模样精巧,雕工细腻,深得徽宗厚爱,进献此物的官员从上到下获赏无数。皇帝白天把它放在手里玩,夜里也想念得紧,摆在自己的床头作陪。
       好景却不长。一日夜中,徽宗忽梦自身步于那玺上玉琢的小庭中,雅趣横生之时却见一半身尸自玉树下伸手索命。天子从梦中惊醒,冷汗涟涟,一把摔了那春彩印玺,下令严查此石来历。
       数位大官因此受贬,更有甚者秋后问斩,可无论请何匠人来看,都究不出此石究竟产自何处。

 

2.
          数十年之前,曾有一刘姓书生赶考不利。
          他作为家中的筹码,赌输了便再无颜面对家人,只图走的越远越好。遂用尽身上剩下的盘缠北行,误打误撞来到了带山。
           带山山清水秀,本就宜居,山上住民也不多,只偶尔砍柴能遇上,听闻他要久住,都来搭一把手。有人借他工具,有的拿来木板,很快就新起了一间小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书生为防地下潮气侵扰,把房基垫高了不少。小屋里地板铺的平整严实,窗明几净的样子他甚是喜爱。
         书生在山上住下,过得虽不似从前衣食无忧,却清闲自在,如鱼得水。他自小未种过田,也未打过猎,全身上下值钱物事只剩他从家中带来的几支湖笔。
          他取来一块方板,题字后拴在屋檐,曰“折铛”,又在上面别了野菊藤条来装饰。有人路过,连叹好字,见他所食只浆果野菜,便提出与他字物相易。
         书生欣然接受,有求必应,每每临帖都写满整张纸,有时换来些苞谷米面,偶尔也能换到只山鸡野兔。
           一天夜里下了大雨,书生在屋顶添了茅草就不再出门。到了半夜,忽闻门板轻响,似是有人来扣,他迷糊间去开门,迎进来一位黑衣青年。
          青年身上噙了雨,湿得像只落汤鸡,脸上带着讨好的笑,希望对方能留自己避个雨。书生招呼他更衣休息,两人断断续续搭着话,聊得倒也投机。
          来人自称林菴,泉州人士,在家中齿序第七,便是林七。他道自己无缘祖业,又不欲劳于案牍,便常年在外游历,四海为家。念与书生有缘,来了便没再走。林七会一手好木工,打猎捕鱼也不在话下,又很爱说笑。自他住下,日子都有趣许多。
          两人扩建了一间新房,垦了一小块地种,饿了就去山上摘野果,挖野菜,或者在溪水里捡点小鱼小虾回去炒了吃。
          如今书生大多都如他这般五体不勤,衣食住行自小全由家人奴侍伺候,连洗衣做饭都马马虎虎。林七见他惨,下厨给他改善伙食,谁知待他吃得好了,便显露出一点挑拣的恶习。
         太咸的不吃,太油的也不吃,没肉的还不吃。
           林七笑叹书生像狗吃叼,却还是经常来给他做饭,只说是为了来他房里看书画。
          书生曾豢养过一对金丝雀,念书无聊时就着笔临鸟而摹,久之倒也练了一手画花鸟的好功夫。
         上山后他还是喜欢画鸟。
         虽然书生说:“那对金丝雀,我只养了两年。”
          那是他记忆里唯一一次养宠。
          他自小不善与人交际,按部就班活像个小老头,一个玩伴也没有,母亲看他闷,便差人买来一对善叫的金丝雀来作陪。小鸟的羽毛金黄细软,在午后的暖阳辉映下流光溢彩,初见时只觉得惊艳。
          两只雀的脚上都系了绳子,每次书生在院中写画,牵着它们把玩观赏,总觉那绳子碍眼无比。
          它们平常就不争不抢,沉稳亲人,书生心里的线松下来,手上也不愿多绑。有几次松了绳子,没有系紧,两只鸟浑然不觉,没有丝毫动作。
           所以他试着解开了绳子。
          绑绳甫一脱开,两只鸟即刻展翅起飞,却大概因为久居笼中不常飞行,只能在低空扑腾。
           不知何时从街巷里窜出一只野猫,金黄色的羽毛和高昂的叫声无疑让它成了活靶子,那猫一跃便轻松把它拍晕叼走。
         书生急忙去抢,等金丝雀回到手里时还是已经缺了半截翅膀。他心急如焚,仔细地为小鸟择去碎骨,敷一些温性的伤药,可最终还是于事无补,那只金丝雀在伤口长好前就一命呜呼,另一只受惊飞远,也不知去向。
           他画了那么多金丝雀的图谱,有的倚花,有的弄果,但他还是最喜欢它们脚上没有绑着绳子,无拘无束飞走的样子。
          带山不似书生的老家,常有林鸟停驻,只需一把谷黍便能引来不少。书生甚喜,但他只要动身去摸,那些鸟就都飞走了,反观林七身边总是绕着些“莺莺燕燕”,让他很是嫉妒。
          书生只在赶考前从家中偷拿了一沓竹纸,很快就用见了底,便拆了四书五经来用。端正的楷书映在纸背,为其上画的人物花鸟投上一道斑驳的影,看上去也没从前那般枯燥讨厌。
          入冬后,粮食和果子渐渐少了,林七做了弓箭和鱼叉,教他如何射箭叉鱼,两人不时轮流去打猎。一日轮到书生,林七便烧火做饭在屋中等待,到半夜却也不见书生回来。
       他在山里找到天都泛起鱼肚白,才发现倒在山中的好友。平时有些洁癖,会把衣服都洗皱的书生的竟似野兽一般趴在地里挖泥巴里的虫子吃,他浑身脏污泥泞,指甲也抠烂了,破碎的甲片嵌在肉里,混着污泥和鲜血的伤口已经感染,肿得像烂肉肠。
       林七连忙把他背回去,帮他更衣清创,随即探他的脉象,只觉手下气走松浮,是神魂虚弱之兆,又见他眼皮下的瞳仁抽动频繁难安,定是中了什么妖怪的幻术。
       一病旷日,定不是普通幻妖所害。林七心下警铃大作,可以书生如今情况,并不宜远行。好在经过他悉心照料,书生终于醒来,两人都以为风波已过。
       不料也只是个开始,这事过后书生经常一睡不醒,醒来后虽然忘记梦中之事,但也总是神思不定,终日惶惶,寻死觅活,昏迷时还口鼻紧闭,滴水不进。
          林七心焦不已,就对友人说自己去寻传说中可以解幻的蒲夷鱼,哪怕只削掉一块皮,也足够治好他的癔症了。
          书生头痛鼻塞昏昏沉沉,随便答应一声就又睡去了,待反应过来已是两日后。再敲林七屋中的小门,人已不在了,他便草草捡了些干粮吃,坐在桌前欲画,未及动笔就先入了眠。
          卧桌的姿势并不舒服,书生睡得不安稳。半夜时风凉下来,他被冻醒,恍惚间感觉自己睁着眼,身体却无论如何都动不了,他转动眼球,隐约听见身旁一道不属于自己的粗重呼吸。
         是林七回来了吗?书生想。
         那人从阴影中走出来,书生迎着光看清他的脸,并非林七,可身量着装都像。他双眼血红,一动不动盯着书生看,书生心中一阵寒麻,再一挣就从桌上醒过来。
        这么再在房中一看,却也没人了,他不放心去查看屋门,却见拴得很牢。想到林七才走不久,他的困意又涌上来,倒在床上就睡了。
        林七一出门便数日不归,回来时狼狈不堪,身上手上都缠了绷带,右手拿树枝架起来固定,想必受伤不算轻,但左手却拎着个染着鲜血的包袱,看上去沉甸甸的,很有分量。
       一打开,鱼腥扑鼻,书生这时闻见味道幽幽转醒,他多日未吃过肉,莫名食欲大增,催赶林七去煮。
       火生起来,书生坐在床边定定看了会,回了些神,开始问他身体有无大碍。
         林七愣了一刻,扯着笑回答:“不过是小伤,那蒲夷鱼实在是生猛,我与它缠斗三天三夜,才拽下他的一块鱼鳍。”
         书生探头一看,锅中刺骨嶙峋,果真是一块巨大漆黑的鱼鳍,甚是欢喜,精神都好了不少。
          烹制后,鱼肉的腥味散去,鲜香扑鼻。撇去浮沫后,连鱼血汤都泛着一层莹黄的油光,看得书生垂涎欲滴。林七给他盛上一碗,他吃得满嘴流油,吃完后便神清气爽,一点事也没有了。
         书生看他眼底有青灰,一手掌着勺在发愣,起来打了套拳:“这段时间真是辛苦林兄了,我明日下山去给你买些补物,你就好好休息,别再跑远了,我好多照拂你的伤。”
         “无事,小伤无需补。”
         林七的脸色好了不少,看到好友痊愈,他突然觉得身上的伤都好受不少,还像往常那样对着书生笑了下。
         翌日,书生还是起了大早,在山下的村中当了湖笔换药。带山地僻人稀,把笔墨都当稀罕玩意——用不着卖不出,只能放着看,虽然成色颇好,也并未给他太多。
        回山时林七还睡在房中未醒,书生就把药掺拌均匀煎好等待,一连数日都给他端药送饭,厨艺都长进不少。
         只是不久后,林七便说自己在江湖上还有未完之事,去去就回,若一年未归,立衣冠冢即可。他手上的伤眼看还未好全,书生极力挽留,但他去意已决,扛着来时拿的包袱就走了,再未回来过。
       书生在深山中修养许久,再未遇到之前那样的怪事,只是他几乎没再见过其它住户,虽心下奇怪,但也未深究,只当是人各有命,下山生活也正常。
       夏日雨多,他偶然听闻来避雨的行脚客说到最近外面兴办勾栏夜市,自己有亲戚正远在东京,把生意做得红火,便动了些心思,买了头骡子去城里做买卖。
       他的生意很红火,一路几乎都没栽过跟头,第二年就几乎日赚斗金,很快就成了一个小富商。回家看了爹娘,娶了媳妇,在当地都算得上有头有脸的人物。
        日后书生和友商闲聊互吹时,说到自己曾吃过异兽蒲夷鱼,肉质鲜美,功效神奇,真是世间少有的美味,还要感谢他那位老朋友……
       说到这里,友商打断了他的话,他操着一口怪异的语音:“蒲夷鱼只我们老家有那么几只,从未听说本地也有。夜市开放才两年,你那个朋友难道日行千里,不到一周就能跑个来回?”
        书生说,一定有,一定有。
        友商:“况且蒲夷鱼,‘无遗鱼’,疑是鱼,实是大蜥蜴,并不是真正的鱼,你说吃的鱼鳍,难道不是朋友唬你,你怎么还说的有模有样的?”
       书生细想过往种种,突然心中一阵恶寒,汗流浃背,连夜回到从前住的小木屋中,找出之前草草收起来的鱼骨。这时才发现,若当成鱼鳍拼,怎么看都与真正的鱼大相径庭。
        而拼成鸟翅,则刚刚好。
        他突然忆起那晚初见林七,山中明明大雨滂沱,可门外,并无丝毫泥泞。

 

       “翼望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魇,又可以御凶。”
        怪鸟岂非此物乎?而带山之祸,实另有其妖焉。

评论
表情包
0/500
全部回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