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的汉语古称,自张骞通西域后狮子始见于中原,以西域语言的原称音译为狻猊。
后来在明代更成为神话角色,龙生九子其中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像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因其好坐,亦作佛座狮子。
太和殿檐兽,垂脊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二老堂杂志·大宴金狮子》
香袅狻猊杂瑞烟,于彩仗雪残鳷鹊。
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
上嘗遣中官至內閣,問龍生九子名目,皆莫能對。惟李閣老東陽記其略,倉卒不敢對,復出詢諸羅編修玘、劉稽勛績,乃備得其詳,因據以聞:九子者,一曰囚牛,龍種,性好音樂,今胡琴額上刻獸,是其遺像。一曰睚眥,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一曰嘲風,好險,今殿閣上走獸是。一曰滿牢,好鳴,今鍾上紐是。一曰狻猊,好坐,今佛座獅子是。一曰狴犴,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一曰負贔,好文,今石碑兩旁龍是。一曰蚩吻,好吞,今殿脊獸頭是。
金猊,其形似狮,性好火烟,故立于香炉盖上。
狻猊如彪猫,食虎豹。
金猊此兽性好烟火金香炉盖上是其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