鸺鹠:蘑菇鸟、咕嘟鸟与咕噜鸟
举报
作者:Kikuma
2024.07.23
2
394
2

宋《太平广记•禽鸟三》载:“鸺鹠……亦名夜游女,好与婴儿作祟,故婴孩之衣不可置星露下,畏其祟耳”,鸺鹠又名无辜鸟,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这样一种病候:“无辜病候,小儿面黄发直,时壮热,饮食不生肌肤,积经日月,遂至死者,谓之无辜。言天上有鸟名无辜,昼伏夜游,洗浣小儿衣席,露之经宿,此鸟即飞从上过,而取此衣与小儿着并席与小儿卧,便令儿着此病”,我在《姑获鸟解》中曾从颜师古将“无辜”训为“巫蛊”,然而近来又看到关于“无辜病”的另一种解释,感觉也算自洽,在此记录下来,聊备一说。

 

无辜通摹姑,无辜病侯即“小儿羸病,谓之摹姑”,《姑获鸟解》中已有详尽分析,不赘述。桂山在《医賸》中“摹姑”一条下引方以智《通雅》云:“凡物头员(圆),谓之孤都”,《通雅》又云:“关中人以腹大为胍肚,音孤都,俗谓杖头大者曰胍肚,后讹为骨朵”,以“呱嘟(音)”训“摹姑”,依据则在于“摹姑病”的征状:“无辜疳者,脑后项边有核如弹丸”(《婴童百问》),所以张纲在《中医百病名源考》中认为“今谓无辜、摹姑者,乃叠韵连语,而状物之形圆之词也”,即以指物形状圆的“孤都”一词来形容无辜病中的脑后圆形的结核。

 

既然如此,为什么姑获鸟或鸺鹠,又名为无辜,并且因此被认为是无辜(摹姑)病的病因呢?古人谓鸺鹠鸱属,即是猫头鹰的一种,而古人对猫头鹰的认识恰恰与形容“头员(圆)”和“腹大”的“呱嘟”相符,如扬雄《酒箴》曰:“鸱夷滑稽,腹大如壶”,鸱夷(或通彝,广韵曰:彝,酒尊也)者,酒器也,传说范蠡在齐号为“鸱夷子皮”,颜师古《汉书》注云:“自号鸱夷者,言若盛酒之鸱夷,多所容受……”(后世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以“鸱”为名的酒器“鸱夷”,其特点就是“腹大”因此“多所容受”。如此一来,无论是“凡物头圆,谓之孤都”还是“以腹大为胍肚”,头圆且腹大——所谓“圆头圆脑圆肚皮”——的猫头鹰被称呼为“呱嘟”,也就不足为奇了,“摹姑”叠韵连语,也或许是“像呱嘟的样子”、“以呱嘟为模样”之意。摹姑通蘑菇,今“蘑菇”词源已不可考,但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小说中有“大头蘑菇”之语,是否“蘑菇”也来自“今谓无辜、摹姑者,乃叠韵连语,而状物之形圆之词也“,意指其拥有大而圆伞盖的样子?无论如何,无辜鸟确可通作蘑菇鸟。又呱通咕(攻华切),所以呱嘟在如今又常写作咕嘟,故鸺鹠又作咕嘟鸟。蘑菇鸟、咕嘟鸟,盖均指其圆头圆脑圆肚皮的形象。

 

鸺鹠又名钩雒,《一切经音义》舍人曰:“鸺鹠也,南阳名钩雒(音‘落’)”,《正字通》“鸺”下言:“钩雒,蜀人呼毂辘鸟”,毂辘鸟,也就是今轱辘鸟,“毂辘”明显是“钩雒”音变而来,笔者曾在鸟吧听说民间有把鸺鹠叫作“咕噜鸟“的,现在想来,应该就是”轱辘鸟“。

评论
表情包
0/500
全部回复 0
0
近期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