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妖结缘——九尾狐爱情形象演变
举报
作者:纪妖
2024.07.25
3
1235
0

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狐妖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总爱给狐妖披上一层爱情的外衣,他们或是红颜知己,或是祸国殃民,或是忠贞不移,或是妩媚多情。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狐妖的形象一开始是怎样的呢?爱情何时开始与狐妖挂钩的呢?

 

接下来,让妖怪超话主持人白小知——也就是我!带大家一起看看狐妖的“爱情七十二变”吧!

 

 

1.先秦至秦汉

 

吃人怪兽

 

众所周知,作为一本中华食谱上古奇书,《山海经》里不仅记载了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等知识,还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

 

其中对九尾狐有这样的描述: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一种矿物颜料)。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之不蛊。”

 

名叫青丘的山上住着九条尾巴的狐狸,它们叫起来像婴儿,会吃人,但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长寄生虫。

 

作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干饭人,上古时期(?)的人与妖怪狭路相逢时,脑海中会闪过如下念头:这玩意能不能吃?吃了有什么功效?我会不会被它吃?

 

九尾狐虽有“食之不蛊”的功效,但贸然靠近会被吃掉,再加上婴儿一般诡异的叫声,九尾狐顿时显得凶猛可怖起来。

 

月黑风高夜,当你独自一人走在黑黢黢的树林中,树林传来阴惨惨的婴儿啼哭声,谁不会吓得掉头就跑?

 

祥瑞之兽

 

然而,在先秦至秦汉时期,更多的人不同意《山海经》的说法。在吕不韦(及其门徒)、赵晔等人的笔下,九尾狐摇身一变,从吃人怪兽变成了祥ray(商纣王:内行)和子孙昌盛的象征。

 

在汉代的壁画中,九尾狐时常与玉兔、金蟾和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足可见九尾狐当时在人们心中地位有多高。

 

九尾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禹娶涂山女

 

《吕氏春秋》中记载: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大禹娶了涂山氏女,不因私废公,成婚四日后便又去治水,还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此时,涂山氏女还是人类的形象,但在《吴越春秋》中,作为治水英雄大禹的配偶,涂山氏女被浪漫化为了德行高洁的九尾白狐: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

 

大禹三十岁还没娶老婆,他在涂山遇见九尾狐,九尾狐为德行兼备的大禹做媒,大禹和涂山氏女结合,生下了启。

 

九尾狐和涂山氏女的形象叠加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禹娶九尾狐为妻的传说。而《吕氏春秋》中的另一段记载,再为这场政治联姻添加了爱情色彩: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大禹离开后,涂山氏女让她的侍女在涂山等待大禹归来,自己则唱着“候人兮猗”(等候我所盼望的人啊),表达了对大禹的思念。这首仅一句的情歌,成为了南音之宗,亦将爱情与九尾狐联系起来。

 

 


图片

2.魏晋南北朝

 

由神到妖

 

狐狸“妖兽”的形象出现于汉朝,且其发展迅猛,很快压过了“瑞狐”。妖狐往往以兽的形象出现,给人类带来灾祸和邪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依旧有不少关于狐神的传说,但狐狸更多地被贴上了“淫兽”“淫媚”的标签。

 

狐狸的形象逐渐由兽转为人,转变依托的是“物老为怪”的说法,即活了七八百岁的动物或植物会化为“怪”,且年岁越长,化作的怪越厉害。

 

郭璞在《玄中记》中指出:

 

狐狸五十岁能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能知千里外的事,善于魅惑他人,使人失智;狐狸到了千岁,则能与天通,成为天狐。

 

志怪小说鼻祖、人送外号“鬼董狐”(专为鬼做记录的“史官”)的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了千年狐妖阿紫作祟的故事:

 

......云:“狐始来时,于屋曲角鸡栖间,作好妇形,自称阿紫,招我......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

 

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狐妖阿紫化作美女的模样与男人欢好,最后被道士驱逐。狐妖离开后,中了邪祟的主人公才逐渐恢复正常。

 

阿紫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已经有了后世狐妖魅惑人心故事的雏形。

 

 

 

图片

动画 《狐妖小红娘》

 

 

 

3.唐宋至明清

 

祸国尤物

 

唐朝时期,狐文化出现“第一个繁盛期”,当时便有“无狐不成村”的说法,可见狐神和狐妖之说十分流行。

 

享受供奉的狐神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坐淫祠、正邪参半的狐妖,一类是神通广大、威风凛凛的天狐”

 

唐朝的九尾狐变得更加美丽,她们成了人间尤物的象征,狐妖的性别也由原本雌雄分半的比例,变为了雌狐占大头,同时,故事的主人公对狐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若说在魏晋时期,故事里的主人公对狐妖是心怀畏惧,唐朝时期的主人公对狐妖们的美貌则更多的是贪恋与渴望。

 

唐朝后,“阿紫式”的狐妖(即魅惑人心的美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更是出现了“狐妓”的故事。这些狐妖拥有极强的魅惑能力,足以动摇整个王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古冢狐》中,把妲己、褒姒比作迷惑君王的狐妖,“强调其‘能丧人家覆人国’的严重危害”,指出人们要清醒,不要被美色迷惑(但貌似没多少人听)。

 

被扣上狐妖的帽子后,这类末代妃子几乎与“狐媚子”形象绑定了,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祸国殃民”的妲己,在《封神演义》中,九尾狐“妲己”被派到商纣王身边祸乱商朝。

 

许仲琳在已有的基础上,“丰富”了妲己作乱的细节,让狐妖祸国殃民的形象愈加鲜明起来(妲己:我是冤枉的)

 

除了“阿紫式”狐妖,唐朝还出现了“任氏式”狐妖,即沈即济撰写的《任氏传》中的主角任氏。

 

任氏美艳无双,冰雪聪明,对主人公更是忠贞不移。但在后世文人的笔下,这类狐妖出现得不多,直到清朝的蒲松龄拿起手中的笔,赋予这类狐妖更多的温情。

 

 

圣娼二性

到了清代,狐文化出现了“第二个兴盛时期”。由于“明朝修仙练道的影响,唐朝的狐神崇拜逐渐演变成了狐仙崇拜”,妖怪纷纷纳入“仙籍”。

 

如在北方部分地区,狐狸就成为了“狐、蛇、鼠、猬、黄鼠狼”五仙之一,被冠以“上仙”“仙家”之名,受人尊敬。

 

明清时期,狐狸的形象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阿紫式”淫狐继续降格,变成了狐妓的形象,她们生得貌美,但会用“采补”的方法与人交合,使人日渐憔悴,甚至丢掉小命,《聊斋志异》中的董生,就因贪恋美色被狐妖害死;

 

另一方面,“任氏式”狐妖则上升为了“狐仙”,她们生得沉鱼落雁,有计谋有能力,对主人公情根深种,至死不渝,《聊斋志异》中的辛十四娘,便是这样的代表(白小知:狐狸姐姐还缺不缺大腿挂件)

 

除了以上形象,狐妖其实还有许多面孔,有学识渊博的狐叟、爱捉弄人的狐狸、单纯善良的婴宁等等。

 

总而言之,狐妖经历了一个由怪物到祥瑞,再到圣娼二性的狐妖的过程。不同时期的作者对狐妖寄托了不同的想象,当代文艺作品会继续书写狐妖,赋予这一经典文学形象更多的故事。

 

回到故事开始,大禹和九尾狐涂山氏生下夏启,夏启开创“家天下”的夏朝,后来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再到商纣王因宠幸狐妖妲己导致商朝覆灭,这算不算是狐妖的复仇呢?

 

 

图片

手游 《王者荣耀》中的妲己

 

 

阅读原文

评论
表情包
0/500
全部回复 0
0
近期杂谈